上海新金融研究院特邀研究員
2012年6月10日上午,中國金融40人論壇舉行內部研討會,來自學術機構、商業(yè)組織、政府部門的專家、學者圍繞歐債危機的前景與中國的對策進行了討論。一個基本共識是:希臘短期內不會退出歐元區(qū);歐債危機的長期化將使歐洲經濟陷入衰退;對歐債危機惡化的沖擊應堅持不輕視、不恐慌,堅持深化改革是應對當前危機和突破發(fā)展瓶頸的根本出路。
希臘短期內不會退出歐元區(qū)
希臘為減赤耗盡經濟和政治資源。圍繞財政緊縮爭議的希臘社會分裂和與歐盟之間的政治博弈,使希臘退出歐元區(qū)的可能性加大,但是這場危機短期內難有最終結果。2001年希臘通過財務造假加入歐元區(qū),搭上了統(tǒng)一貨幣聯(lián)盟創(chuàng)造的低成本融資便車,獲得了與德國幾乎相同的外部融資條件(希臘5年期國債收益率與德國同期限國債收益率的差距從1998-2000年平均3個百分點降至2001-2007年平均0.16個百分點)。但這并沒有促進希臘推進結構性調整,反之在民粹主義的刺激下,以過度融資、透支財政為手段維持高福利水平。與此同時,加入歐元區(qū)后希臘的去工業(yè)化跡象明顯,出口以低端產品和服務為主,本國經濟缺乏實際競爭力。2009年債務危機爆發(fā)以來,希臘政府為削減赤字和爭取外部援助,服用了財政緊縮的藥方,但導致經濟衰退和失業(yè)率上升。2010年二季度以來希臘經濟持續(xù)負增長,失業(yè)率由2010年一季度11.1%攀升至2012年一季度21.5%,引發(fā)社會動蕩,減赤也喪失了民眾的政治支持而幾乎成為不可能完成的任務。
希臘退出歐元區(qū)看似很美實則更痛。理論上,退出歐元區(qū)將使希臘重獲貨幣政策的自主權,新貨幣的大幅貶值可以使本國產品和服務在全球市場上重現(xiàn)價格吸引力,糾正加入歐元區(qū)后的被動高估。但是,希臘退出歐元區(qū)不僅無助于治愈本國經濟缺乏實際競爭力的痼疾,而且新貨幣貶值導致的對外債務成本增加和通貨膨脹上升,將使希臘經濟和社會面臨巨大的負面沖擊。希臘社會深知此害,反對財政緊縮不等于支持退出歐元區(qū),這更多的是民眾宣泄對政府的不滿,因此不要期待希臘政治鬧局有最終結果,反對財政緊縮的政黨上臺有可能改變立場,而支持財政緊縮的政黨上臺也有可能要求與歐盟重談援助條件。
歐洲經濟將陷入長期衰退
歐洲不會輕易放棄歐元。歐元區(qū)的整體財政狀況好于美國和日本。2011年,歐元區(qū)的赤字率和債務率分別為4.1%和87.2%,同期美國和日本的赤字率分別為9.6%和10.1%,債務率分別為102.9%和229.8%。因此,單就希臘的經濟和債務體量,歐洲完全有能力救希臘,但關鍵在于防止債務危機向經濟和債務體量更大的西班牙、意大利蔓延。希臘一旦退出特別是無序退出歐元區(qū),歐洲金融系統(tǒng)將面臨資產調整和歐元重估、邊緣國家國債收益率飆升惡化財政狀況、銀行系統(tǒng)性風險大幅上升等一系列連鎖反應和重大沖擊,嚴重程度可能甚于2008年雷曼倒閉引發(fā)的國際金融危機。在建立有效的金融防火墻之前,歐洲不會輕易將希臘退出歐元區(qū)。從積極的方面看,西班牙、意大利不同于希臘,本身具有競爭力的工業(yè),危機也不全是債務問題,也有流動性問題。進一步講,貨幣一體化是歐洲人五十多年努力的結果,任何一個歐洲國家和政治領袖都不愿承受歐元區(qū)解體的后果和責任,因此歐洲一定會全力阻止危機的蔓延。事實上,危機爆發(fā)以來歐洲始終在進行自我救贖。當前的僵局更多的是援助國與受援國、各國政黨與選民之間的博弈,以期獲得于己更有利的籌碼,短期不會爆發(fā)“急性病”。但要警惕2013年德國大選民眾對默克爾政府的去留抉擇,一旦失去德國的強力支持,歐元區(qū)將面臨嚴峻考驗。
打破財政緊縮的惡性循環(huán)是解決危機的關鍵但任重道遠。歐債危機爆發(fā)以來,由德國主導的危機解決基本思路是堅持財政緊縮,但由此陷入了經濟下滑、銀行壞賬、政府支出、財政惡化的惡性循環(huán),在緊縮中解決問題導致問題越來越多。打破這種惡性循環(huán)的關鍵在于保持政策靈活,促進財政緊縮與經濟增長之間的平衡,在增長中解決問題。德國顯然已經開始轉變,財政緊縮的立場有所松動,甚至提出歐洲版的“馬歇爾計劃”。這是一種積極現(xiàn)象,包括歐洲金融穩(wěn)定基金(EFSF)、歐洲穩(wěn)定機制(ESM)、歐洲央行的長期再融資操作(LTRO)等各類金融防火墻也在不斷夯實,但歐債危機源于歐元區(qū)的南北結構性差異,暴露了缺乏財政聯(lián)盟有效約束和保障的貨幣聯(lián)盟的內在不穩(wěn)定性,因此這場危機的解決將是一個長期過程,歐洲可能陷入經濟長期衰退的“慢性病”。
對歐債危機應堅持不輕視、不恐慌
不輕視歐債危機惡化對我經濟和金融的沖擊。在實體經濟層面,我國已高度融入全球經濟體系,對外敏感性上升,外部沖擊使我國經濟難以獨善其身。歐盟作為我國第一大貿易伙伴(2011年雙邊貿易額占我國對外貿易總額的37.2%)和第三大外國直接投資來源地(2011年來自歐盟的FDI占比為5.5%),歐債危機惡化對我國經濟具有較大的負面溢出效應,如果內需不能補充和替代外需,經濟下行壓力降進一步加大。在金融層面,我國銀行業(yè)對歐洲的直接敞口總量較小且主要集中在英、德、法三國,即使希臘退出導致歐元區(qū)銀行資產質量惡化蔓延到核心國,潛在損失也有限且可以承受。但是涉及實體經濟的貿易融資、跨境貸款等對歐洲的間接敞口,由于分布面廣、差異性大,在歐洲銀行業(yè)加速去杠桿化進程中容易受到沖擊,此外更有外匯儲備的資產安全問題。
深化改革是應對危機的根本出路
危機面前避免過度恐慌。希臘退不退出、歐元區(qū)解不解體的問題,于我重大,但于歐洲自身更為關鍵,歐洲仍有能力和意志解決危機。應堅持冷靜觀察、嚴密監(jiān)測、認真分析,避免人不亂而我自亂,過于悲觀而過早、過度實施經濟刺激措施,加重國內經濟發(fā)展的不平衡、不協(xié)調和不可持續(xù)。即使希臘退出歐元區(qū),本身有利于推動歐洲加快解決危機。正如沒有2008年雷曼倒閉,美國政府未必能及時援助金融市場,全球主要經濟體也未必能空前團結地應對危機。危中有機,沒有必要過度恐慌。
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,我國經歷了各種外部沖擊。實踐表明,做好自己的事情是我們應對危機、實現(xiàn)發(fā)展的根本出路。
加快轉變經濟發(fā)展方式。做大做強實體經濟是應對外部沖擊的關鍵,堅持深化改革是出路。改革不能僅僅靠等時機,應著眼長遠發(fā)展,不因一時的風險而停滯。應繼續(xù)堅持調結構、擴內需,推進關鍵領域改革,加快形成自主、可持續(xù)的經濟增長格局,降低對外部環(huán)境的脆弱性。在符合結構調整方向的前提下,靈活實施必要、有限的短期經濟刺激政策,緩沖經濟大幅下行壓力。
切實促進民間投資發(fā)展。進一步支持、鼓勵和放松民間投資,特別是推進對民間投資的市場準入開放,這既是做大做強實體經濟的需要,也有利于避免民間資本去實業(yè)化涌向房地產、金融投資等領域而積聚風險。
積極參與雙贏多贏的國際合作。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時,美歐國家救助金融機構最終都收回了成本并實現(xiàn)盈利,救助沒有“打水漂”。應審慎把握當前歐債危機中的機遇,既不能盲目援助、抄底和接盤,也不能固步不前。同時,歐洲因身陷債務危機而示弱,為中國的和平崛起騰挪出空間。應抓住當前歐洲和國際社會于我有求、對我有利的時機,在雙邊和多邊國際合作中積極申明、主張和實現(xiàn)符合我國長遠發(fā)展的國家利益,做好謀篇布局。
加強危機管理。建立健全多層次、跨部門、高級別的危機管理體系,全面梳理風險、密切監(jiān)測形勢、細化完善預案,做好應對歐債危機惡化的應急管理。
——本文發(fā)表于2012年6月25日《21世紀經濟報道》